肾脏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有约8.5亿人患有肾脏疾病,而我国慢性肾病(CKD)患者达1.2亿多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且致残致死率增速位居慢性病之首,而知晓率仅为12.5%。
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发布了《肾脏病/透析临床实践指南》,正式提出了慢性肾脏病的分期。
按照肾小球滤过率,慢性肾脏病可分为5期:
1期:滤过率≥90(肌酐正常);
2期:代偿期,滤过率60-89(肌酐约133-176);
3期:失代偿期,滤过率30-59(肌酐约177-442);
4期:肾衰竭期,滤过率15-29(肌酐约443-707);
5期:尿毒症期,滤过率≤15(肌酐约707以上)。
肾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大部分肾病患者需要依赖和接受长期药物治疗来控制和延缓病情。因此,临床上急需寻找更有效地干预肾病,促进肾组织修复的治疗手段。
干细胞是目前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前沿学科。干细胞在肾病领域中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重视。
目前,干细胞用于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炎已相继进入我国干细胞备案的临床阶段,并且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方式,提高了临床试验的真实有效性。干细胞已逐渐在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纤维化等肾脏疾病的基础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研究成果,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到目前为止,已有的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抗炎特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在干预多种肾病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1)分化作用:由于归巢效应,干细胞会自动趋附到肾脏病灶,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肾实质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等。从而修复受损肾脏,重建肾脏血液循环,改善肾脏功能。
2)旁分泌作用:释放的某种活性因子还会刺激肾细胞分泌促红素,而促红素可以促使红细胞的生成,这样就缓解了机体贫血的状况。
3)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可有效减轻肾小球肾炎症状,来实现对肾脏的改善作用。
1 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一种不可逆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
临床指标表现为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GFR<60mL/min)超过3个月。
性肾病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免疫失调、心血管疾病、外伤、手术等。慢性肾病发病的本质机理,就是肾间质纤维化,这也是各种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途径。
通常,慢性肾病早期可见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尿中见血色或夜尿增多,即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和红细胞(+),则可能为预警信号。
蛋白尿一旦出现,肾功能将不可逆转地下降,病情随时间不断进展。肾性血尿,多伴尿蛋白增多或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当慢性肾病迁延不愈,最终将发展成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F),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阻止慢性肾病向ESRF发展。
临床案例
目的: 分析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方法: 选取 26 例慢性肾病患者,患者均自愿接受自身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时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h 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7%。治疗后 1、4、8 周时患者 Scr、BUN、24 h 尿蛋白明显下降,Ccr 明显升高,这一结果提示采用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可获得肾功能的改善,可行性满意。见表1.
结论:采用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肾病可获得肾功能的改善,不良反应以发热、瘙痒为主,未见出血、动脉栓塞、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
2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AKI)是指不超过 3 个月的肾脏功能或结构方面的异常,包括血、尿、组织检测或影像学方面的肾损伤标志物的异常。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病,据报告发病率为 0.9%-20% ,死亡率高达25%-80%。很大一部分的急性肾损伤患者都需要透析治疗,透析的急性肾损伤患者死亡率为50%-60%,是其他原因透析患者的近2倍。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KI可导致肾脏不完全修复、持续慢性炎症和进展性纤维化,从而导致慢性的器官功能丧失。
急性肾损伤目前仍以支持疗法为主,并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阻止疾病的进展。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快速发展,干细胞移植为急性肾损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临床案例
日本湘南镰仓综合医院研究团队在《干细胞转化医学》上发表文章,分享了利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经验。
研究团队选取了一名36岁男性患者的严重急性肾损伤,因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微血管病态溶血导致急性肾损伤合并慢性缺血性肾损伤,患者经血液透析后血肌酐(7.56 mg /dL)仍然很高,后接受了干细胞治疗。
方 法:将自体来源的干细胞直接注入双侧肾动脉。移植后除了出现一过性发热和血小板增多外,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结 果:移植后23周,他的血清肌酐(2.96mg/dl)水平显著改善,此外仅用60mg硝苯地平和20mg奥美沙坦便可以很好地控制之前难以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
3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损伤(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副反应之一,由此导致肾小球的硬化(肾脏纤维化)。已成为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风险较高。
N的临床特征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贫血、渐进性肾功能损害。据统计,约有25%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成DN。糖尿病肾病伴随严重肾损害的同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且病程具有渐进性和不可逆性,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是临床较为棘手的医学难题。
近年来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对肾小球损伤和肾小管间质病变部位具有积极修复的作用,干细胞因具有减轻炎症反应、再生胰岛β细胞/肾细胞、修复肾损伤部位和控制血糖等作用而被科学家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中。
临床案例
2016年4月福州某医院泌尿外科对15 DN患者,男8例,女7例 ;年龄(46.40 ± 8.91)岁,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为实验组,另外肾内科收治的15例单纯采用口服缬沙坦,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
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血压、血糖、C肽值以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疗效评估: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 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下降,空腹C肽、餐后2hC肽值均较治疗前升高,见下表。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各项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在舒张压、尿素氮、血清肌酐、24h尿白蛋白定量这4个指标方面,实验组患者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见下表。
安全性分析: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后,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1例、乏力症状2例、低热(体温36.9℃)l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可完全缓解。
实验结果提示: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治疗DN,与单纯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DN的方法均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血糖以及改善患者肾功能。
但经胰背动脉、双肾动脉介入及外周静脉移植UCMSC治疗DN,在控制舒张压、尿素氮、血清肌酐和24h尿白蛋白定量方面,其疗效优于单纯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方法,尤其在改善患者肾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4 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产生的并发症,临床发现肾损伤率在45%—85%,是一种相对危险的肾损伤疾病。
数据显示约5%~20%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 10年内演变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而LN患者15年生存率约75%。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不断增加,且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临床案例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因子变化,探讨其疗效和机制。
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将12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19~44 岁,平均3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病人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病人在基础治疗上增加hUC-MSC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用安慰剂替代治疗。
观察对照期:治疗后2个月,6个月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2组症状治疗后2个月,6个月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缓解例数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主要对比项目
肾脏蛋白尿:治疗前2组24h尿蛋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24h尿蛋白整体趋势下降。对照组治疗后24h尿蛋白有所下降,但平均值比治疗组高。治疗组24h蛋白尿不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6月后全缓解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SLIDAI评分:治疗组的SLIDAI评分在治疗后2月、6月,2组都明显下降,治疗组平均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示具有治疗意义,见表3。
临床疗效及体征变化:研究表明,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2个月后治疗后6个月均明显改善,其中发热、蝶形红斑、关节痛、下肢浮肿在治疗后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中治疗组缓解例数相对大于对照组。
2组患者在治疗后24h尿蛋白量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治疗组的尿蛋白量低于对照组。而SLEDAI评分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移植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均未出现寒战、过敏、发热、恶心呕 吐、胸闷等不良反应。随访两年,无移植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无论是组内比较还是组间比较,P<0.05,结果显示具有治疗意义。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两组之间数据表明具有,证明治疗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干细胞可用于多种急慢性肾病的修复干预是有效安全的,通过MSCs的干预调节可改善肾纤维化,提高肾功能,为肾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新方法,相信未来干细胞技术能让更多的肾病患者受益。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评论